随着华人移居海外的不断增加,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特别是让华裔后代学好中文的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在我们第一代移民的身上。要想在海外教好中文,做个称职的中文老师,是需要具备许多能力方可胜任的。
早在入行之前,就听一位老校长说过:在加拿大教中文做老师,一定得懂得这边学校的规矩。她当时举例说,曾经有一个在中国有着多年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到她的中文学校教中文,原以为一切会十分顺利,没想到第一次课就出了差错,上课20多分钟了,学生们还个个都由家长陪着站在教室外面,没人进去上课。原来,这位老师沿用国内的规矩,在等着学生先进教室,老师再进去上课。可加拿大的小学却是老师先进教室,而且,老师进教室前,学生是禁止进入教室的。这表面上看是一件小事,其实是关系到学生的安全大事,在加拿大,这个年龄的孩子是不可以没有成年人看护的。后来,这位老师不得不暂停中文学校的教学,被建议先去日间学校见习,学习加拿大的老师是如何管理课堂和授课方式以及学校的校规。我自己因为之前在学校做过几年义工家长和午餐监管,这些在后来的中文教学中,确实感觉有很大帮助。因为学生们生长在加拿大,习惯了这里的一套教学教法和课堂管理。
加拿大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很自由的,这自由不仅表现在可以随意发表见解,还表现在上课没有坐姿的要求,甚至可以随便走动,因此,老师一定要想办法既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又不能让课堂失控。三年级班上曾经有个男学生,在开学前我就听他在二年级时的老师介绍说这是个顽皮的学生,课堂上十分活跃。果然,每次上课他都会时不时地突然把腰弯下去,头触地面,嘴里还发出怪声音,惹得全班学生看他、笑他。与他的妈妈沟通后了解到,这个男孩子从小学习武术,酷爱现代舞,还在比赛中得过奖,而且在家也是这样闲不住,一会儿拿个大顶,一会儿蹦个高儿的。我也发现,他在绘画造句时,时常会出现歌舞明星的形象。所以,我与他达成协议:每次课间休息时,如果他愿意,可以尽情为我们表演,但是上课时,就要坐好安静地专心上课了。最后,我们击掌“一言为定”。从那以后,每到课间休息时,他一边吃点心,一边向我汇报这个星期他又学了什么新的舞蹈动作。等他吃完,就开始给我们表演,太空步、踢踏舞、还有各种旋转,等等,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每次表演结束,我们都给他鼓掌。因为有了课间的释放,他在课堂上也越来越专心。后来,每次来上课,一进教室就高兴地大声和我打招呼,还主动上前和我击掌,嘴里说着“一言为定!”再后来,他每次课间休息时,都先从教室里搬出一把椅子,让我坐在上面欣赏他表演。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可爱和擅长的一面,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强行制止。学生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关注、鼓励和尊重。
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是海外中文教学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从教学内容上来说,尽量贴近学生的现有生活。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做适当的“节外生枝”的延展。比如:我教的繁体字5/6年级班有一篇课文是“第一次做菜”,把它安排在圣诞节假期之前学,这样,给学生布置一个“我帮妈妈做饭菜”的假期课题作业,图文并茂地介绍该饭菜的名称,主要原材料,做法,及色香味等特点。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也可以借助Google翻译。这样,既丰富了学生们的假期生活,也让他们学会一项生活技能,更扩大了他们中文的词汇量。假期回来后,每个学生拿着自己做好的课题,在班上演讲,个个都十分认真。简体字三年级在学“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时,把人的身体主要部位名称及作用介绍给学生们。等等
朗朗上口的儿歌,总是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也容易记忆深刻。英语里对家庭成员的称呼很简单,父母的父母,无论是妈妈这一边的,还是爸爸那一边的,全是“grandpa”和“grandma”,父母辈的男性统称“uncle”,女的全叫“aunt”,可是我们中国则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外公外婆)之分,父母辈的有叔叔伯伯舅舅姑姑姨婶婶姨夫舅妈,等等。从小生长在加拿大的孩子见到这些亲人该怎么正确地称呼,如果把这么多不同人的不同称呼变成儿歌的形式,相信一定能方便他们牢牢记住。等我把编好的儿歌教会给学生们,好几个家长纷纷表示:以前每次回国都得给孩子讲半天,还是尽叫错,特别难堪。现在孩子记住了什么人应该叫什么,以后回国不用担心了。
对低龄儿童,甚至要把书本上的课文本身都改编成图文并茂的儿歌。课文上说:“小狗非常可爱,小猫非常聪明,小鸟非常好看。”如果把它们改成:“小狗小狗,非常可爱。小猫小猫,非常聪明。小鸟小鸟,非常好看。”每个动物再配上一幅图画,不仅能引发孩子们的兴趣,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甚至激发他们的创意。有个男孩子就在后面加上一句“大鱼大鱼,非常快乐。”一个小女孩还要加一句“妈妈妈妈,非常好看。”我告诉她说一个人好看还可以说“美丽”,或者“漂亮”。瞧,6岁的孩子就这么快地学会了几个不同动物的名称,和相关的形容词。家长们说,回到家,把孩子自己做的图文贴在墙上,他们每天都要读上好几遍。原来这就是把“因材施教”用在实际中。生长在加拿大的孩子从小就喜欢绘画,有一种说法:孩子在语言表达能力还没发展到能完全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就是通过绘画来表达的。把它用在中文教学中,真是很好的选择。让学生把描述公园场景的课文画成图画,再照着图复述课文,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把整段课文几乎背下来:“天很蓝,风很小,草很绿,树很高,小狗跳,小鸟叫……”。可以想象,离开自己亲手绘制的图画,这样的句子,对于刚开始学习中文家里讲粤语的6岁孩子来说,得费多大劲呀。
现在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的中文学习,尤其是家里讲国语的学生在听说能力都比前几年的学生进步不小。但是,如何提高读写能力?
阅读和写作的首要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做字卡,是众多学生和老师总结出的最行之有效的认字方法。在卡片的正面写字,反面注拼音和英文解释,随身携带,走到哪里读到哪里记到哪里。一些网站上也有字词造句的游戏可供使用,把每一课的生字句型输入进去,学生们就可以变换多种游戏方式来学习。所以,中文老师要与时共进,掌握电脑知识和技能也是必需的。我曾经教过多数学生来自非中文家庭的一个班,这就需要自己吐字清晰地朗读课文并录音上传到班级博客上,以便学生课后在家随时复习。
在帮助学生记忆中文字方面,还要开动脑筋,帮学生寻找识字记字的小窍门。把字拆成几个部分,就是帮助记忆的好办法,特别是很多字还包含有一定的人生哲理。把“飘”拆成“西二小风”就容易记多了。把“智”拆成“知”和“日”,每日学一点知道一点,日积月累的知识,就形成大智慧。等等。这样的方法也让孩子从中体会到中文字的“音美形也美”。
中文学校不仅仅是教学语言文字,更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地方,所以我们叫中文学校,而不是语言学校。把中国的历史地理以及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文化介绍给学生们,是我们课程的一部分。作为老师,自己首先要正确熟知这些内容。
简体字班在学习长江和黄河的“江河”那一课时,顺便把中国地图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上面找出自己父母来自的城市,有的学生看到自己父母以前居住的城市在长江或者黄河边上时,都十分惊奇,有一位父母来自甘肃的学生,骄傲地告诉我们她见过黄河,去过黄河壶口瀑布呢!这句话激起其他学生的好奇,表示以后再跟爸爸妈妈回中国,也一定去看看黄河长江。接下来,我们在学“放假了”那一课时,就给学生布置“我想去……旅游”的课题作业,图文介绍旅行计划,和想去的国家城市名胜古迹简介。开始我还有点担心三年级的学生能否胜任,交上来的作业,真是令人刮目相看。其中好几个学生都想去中国的某个城市去旅游,他们在父母的帮助下,再借助网络搜索,了解这些风景名胜的特点。我们一直提倡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的做法,真是体会到了“我要学”的效果。
“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不仅要保持这桶水的足够水量,还要不断更新,以保证这桶水的质量,并且把这桶水变成长流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中文不只是教书本上的词汇语句,还要具备足够的文化积淀,不断地猎取知识。学生们常常会突然问一些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比如,他们问“为什么是暑假和寒假,而不是像英语说的夏假和冬假?”“为什么一是一个横,二是两个横,三是三个横,从四开始就不再是写几道横了?”等等。夏天防中暑,冬天要防寒,中国还有二十四个节气,暑假一般是7-8月份,中间经历大暑和小暑,寒假正是大寒和小寒,还可以藉此教会学生二十四个节气,当时十分庆幸自己以前学过的这些还没忘。至于数字的写法,表面上看,如果是几就是几横,那就不是写字而是计数了。根据学生理解水平,可以向他们解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三以后就不用再继续以横线来表示数字了。这是不久前听过的国学讲座里学来的中国道家的说法。再根据学生水平,顺便还能向他们介绍一些有“三”的成语俗语,比如“三思而后行”,“事不过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里的“三”都不是特指三个,而是“多”的意思。以及有三的倍数的语句,像本文题目“十八般武艺”,“不管三七二十一”,“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七十二般变化”等等,都可以充分体会“三生万物”的含义。
此外,还有中国古诗词,传统手工艺,比如折纸剪纸,甚至书法,等等,以及歌曲舞蹈,具备这些才艺,就能帮助学生创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有时还要带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唱歌朗诵都不仅需要发音准确,更需要恰当的语气,以及相应的动作配合。比赛结束,也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面对输和赢,甚至不公平。
做老师还需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谈仪表,学会适当的穿衣打扮和保持健美身材,做不到 “女神”“男神”,但也要尽量让课堂赏心悦目起来。
海外教中文,面对水平各异,程度参差不齐的学生,既要管理好课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把一堆知识,做出有序的编排,借用不同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把它们一一展现出来,用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应有的学习目的和效果,这真的是一种愉悦,是一种美的享受。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借鉴,思考和总结,并付诸实践。(星星生活专稿/作者:玮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