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的汉语教学,以华裔子弟为基本生源的中文学校是一个主要群体。而我们这所中文学校以弘扬中国文化、推广汉语学习为宗旨采取开放办学的态度,所招收的学生不仅是华侨子弟,还有华裔第三代以及非华裔的国际学生。因此,教学大纲和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是确保教学质量、长期吸引生源、取得汉语教学成果的根本保障。
我们的教学计划和教材选择首先基于对海外汉语教学现状和条件的几点分析:
第一,关于学生来源和他们学习汉语的动机的分析。
目前中文学校主要生源为华裔子弟:华裔家庭以掌握中文、了解中国文化,增强华裔子弟事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的,希望他们的子弟长期学习汉语。这是海外学习中文的基础人群。很多华裔子弟,虽然家庭内的主导语言是汉语,但他们的强势语言是德语。即便孩子听得懂父母间的中文谈话,或者父母对孩子也用汉语,但孩子日常使用的仍是德语。这些孩子的父母送孩子到华人开办的中文学校去学习中文,希望他们会说会写汉语,但要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多数目标并不明确。因此帮助学生和家长确定一个长远的切实可通过努力实现的学习目标,是中文学校成功办学的第一任务。
另外一个呈增长趋势的学生来源是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选择学习汉语,其中有的是为了了解中国文化、前往中国旅行,和中国朋友以及家人交流; 有的是将汉语作为一门工具,寻求与中国有关的发展机会。这里面既有成年的学生,也有依照父母教育计划被送到中文学校启蒙的低龄儿童。应该看到,这里有两种不同的学习动机:一种是简单而实用地掌握一些汉语的词汇和交流技能,从而方便自己浅尝中国风土人情;另一种是力求掌握汉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掌握这种交流工具来实现在实际生活、工作乃至科研项目中的所追求的理想和成就。针对不同的学习目的和需求,汉语教学应该有区别有层次地设置选择教学内容和教程安排,听说读写更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考虑和侧重。
第二,目前大多数中文学校的形式和课时安排分析。
在德国的中文学校一般以文化协会的形式存在,借用或租用教室在周末上课。学生或在周六,或在周日到中文学校上半天课。每班几个、十几个学生,每周顶多两三个课时,然后在一周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种形式和课时安排无法保障课堂教学和训练的频率强度,无法正常发挥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强化作用。因此,学习内容的安排、课堂趣味性和教学效率、课后能动性的调动发挥成为决定这种中文学校教学成就的挑战性的因素。
第三,教学本身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教材内容问题。目前德国的中文学校,大多是采用暨南大学的儿童汉语教材《中文》(选择这套教材的主要原因是它由侨联和领事馆免费提供,减少了学习费用,避免经济负担),除此之外还有《双双》,国家汉办编纂的配以网络资料的《快乐汉语》等。前两种教材都是以书面语教学为主,以增加识字量、培养中文阅读能力为主要任务。在听说读写的能力中,注重的是读写的能力,并注意到了常用字的选择、语言难度的循序渐进。然而课文的趣味性和文章的内容,不能完全符合在海外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年龄和实用性需要(《双双》在这方面有所改进,分别从科技人文方面编纂了不同的题材内容)。缺少语言学习的听说实用性和相应的阅读需求,这就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面对提高趣味性和吸引力方面不得不面临一种挑战。单独使用这些教材就使得汉语学习停留在认字和读写的学习上,而缺少实效的语言交流性,因此也缺少了活力。
2、课堂模式问题。中文学校的老师多数是在国内受过基础教育的知识分子,少数有国内执教语文的背景,因此课堂模式基本与国内小学语文课一样,但这与德国学校的课堂存在很大的差距。对在当地土生土长的华裔学生而言,汉语课堂既缺少国内小学课堂教学的母语基础前提,又缺少德国课堂教育尤其是外语课堂教育的实用性与生动灵活性。因此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大打折扣。这对教学效果和汉语教学长期目标的实现影响极为深刻。即便是近年来从国内请来培训汉语教师的专家讲座,也基本还是传播国内小学汉语教学的经验,或者针对赴华留学生的教学经验,而这些经验均缺乏针对海外汉语课堂教学特殊性的关注和考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次法兰克福区域的教师培训会上,从国内请来的专家大讲国内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经验,殊不知以德语为母语的华裔学生根本不存在字母拼读问题,家长和老师争论的反而是要不要给学龄前孩子教汉语拼音的问题,因为一部分人担心汉语拼音教学会影响孩子在学校学习规范的德语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