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语言教学中的设问技巧

2022-05-02 01:01来源:中国学前教育网

  教师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巧妙设问可以调动幼儿的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一、角色设问,按“形”迁移。

  抓住故事中有利于幼儿想象的因素提出问题,且提问要有创意,具有开放性,能激励幼儿产生联想、展开想象,进行创造,使他们能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来探索问题的多种可能性。以角色的身份设问,能够为幼儿营造故事的情境氛围,使孩子们一下子就投入到故事的情境之中,展开想象。如故事《会爆炸的苹果》中就可以在讲述前段故事的基础上以狐狸的口气设问:“我是小狐狸,小猪的苹果又大又红,我该想个什么办法才能吃到小猪的大苹果?”这样使孩子们以角色的身份投入到故事的情境和氛围之中,想象狐狸以“红气球”来骗小猪的故事情节。

  二、中断设问,按“需”迁移。

  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进行中断设问,可以让孩子们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对故事做适当的想象和创编讲述。孩子们可以依据故事中角色的行为,调动生活经验,思考故事的内涵、人物的心理活动等,在创造性的想象空间中将思维引向深入。仍以故事《会爆炸的苹果》为例。当讲述到“狐狸以红气球充当新品种的大苹果来跟小猪换苹果”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中断讲述设问:“小猪会上当吗?这可怎么办呢,谁来帮帮小猪?”引导幼儿想办法帮助小猪,从苹果的形、色、味等方面入手,采用比一比、闻一闻、摸一摸等方法揭穿狐狸的鬼把戏,创编讲述新的故事内容。

  三、按位设问,按“情”迁移。

  提出问题启发幼儿把自己假想成故事中的角色,能够引导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和心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较为合理的假想情节,在满足幼儿好模仿的心理的基础上,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如故事《门铃响了》中,当每人只有一块甜饼的时候,门铃又响了,沙沙要不要去开门呢?面对这一两难的问题,教师提问:“如果你是沙沙,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从而引导孩子从沙沙的角度思考与想象,做出分析和判断。

  四、联系设问,按“理”迁移。

  根据故事中事物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设问,可以引发孩子们的积极讨论,使孩子从事物的不同侧面去了解事物,开阔思路,形成多种答案,并在一定程度上增添活动的情趣,激活孩子们的情感与思维。如散文诗《小草的梦》中,让孩子们想想说说“小草的梦除了是绿绿的,还会是怎样的?小花的梦呢?还有谁也爱做梦?它的梦又是怎样的呢?”这一系列开放式的提问,会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做出各种不同的回答,从而使幼儿的扩散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另外,有些判断性问题、假设性问题也有利于孩子们进行判断、想象和推理,如“你喜欢……为什么?”“如果……你会用什么办法?”这些问题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另外,要注意提问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使问题对幼儿形成一定的挑战性。在一个教学活动整体中,可以按照“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幼儿思考回答→教师倾听、判断并给予回应或提出进一步的问题→幼儿再思考回答”的步骤来进行,使提问抓住重点,形成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让语言教育活动成为师幼双方积极互动的过程。

  有了精心设计的提问还不够,关键还在于组织语言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否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教师应在调动全体幼儿集中注意力后紧接着提出问题,以便全体幼儿都能认真思考。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要由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来回答。教师提问后,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表情“反馈”幼儿的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总结评价时,则应注意否定时不应全盘否定,要注意给幼儿以鼓励;肯定和表扬时则要注意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一个有效的“好问题”,可以使幼儿的学习高效,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什么问题是“好问题”却没有固定答案和标准,教师要根据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巧妙设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言教学真正成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与幼儿才能真正地对话。

全部课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