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名师巡讲团”教师培训习得分享 赵艳
2013年4月17日下午,荷兰中文教育协会在鹿特丹中央图书馆组织华文教师培训,专门邀请到了国侨办“华文教育名师巡讲团”的两位名师来为老师们讲课,他们是北京华文学院副院长兼暨大华文学院院长郭熙教授和北京华文学院的杨俐副教授。当日,包括黄音主任、李佩燕校长在内的十几位丹华教师和工作人员参加了培训,在短短6个小时里,我们聆听了郭熙教授主讲的“汉语语法”和杨俐副教授主讲的“中文教学法”,两位教授以其不同的教学风格征服了在场的老师们。课后,很多老师在觉得受益匪浅的同时,也为培训时间太短而表示遗憾。不过我想,更遗憾的恐怕还是那些没能来参加培训的老师们,所以这里我整理了几点培训习得跟大家分享。
一、“语言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这是语言、语法专家郭熙教授再三强调的一句话,也是杨俐教授的教学理念。作为华文老师,我们常常会把自己视为教学主体,而忘了学生才是汉语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汉语课堂上,老师往往成了最活跃、话最多的那一个。但郭熙教授却认为,光凭海外周六课堂那几个小时,老师说得再多,学生是学不到多少中文的,所以学习语言主要还是要靠学生的课外功夫,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对中文学习的信心,教导他们怎么去学习中文,才是一个华文老师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杨俐教授则指出,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都应该是学生需要或感兴趣的,而不是教师感兴趣的。郭教授说,人们往往喜欢给中文贴上一个标签
――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事实上,华文是一门发达的、极具优势的语言,像它的词法、句法高度一致,就使得这门语言好教好学,所以老师一定要给学习者以信心。
二、知其可为、可不为和不可为。在教学上,老师应该很清楚地定下目标――在某一阶段让学生学会什么,并且分清哪些是可为、可不为和不可为的。以语法教学为例,老师们应该有科学的语法观,不是教材上所有的语法点都必须教,一线老师有权决定教与不教。具体地说,一般性的口误可以不理,这就是可不为,一直改不了的错误就不改,这就是不可为。郭教授幽默地打了个比方,说这就像医院看病一样,能看好的就看,看不好的就不看了,小病放一放,过段时间它自然就好了。不过郭教授指出,可为可不为的理念还须传播家长,获得家长理解,以免产生误会。
三、“头脑风暴”和“热门话题”。杨俐教授在上课伊始,就给老师们来了一场“头脑风暴”:让老师们在看到“需求”这两个字时说出与“需求”相关的词语。实际上,她是通过这种方式在教大家一种扩展词汇且融听说读写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杨教授指出,教学方法很多,如三P法、任务法、话题法等等,不过大家谨记一条: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一切要以学生实际情况为主,以实用为主。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需求,激发他们为了需要而学习汉语。她说,学生、老师、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共同分享的东西越多,汉语课也就上得越成功。郭熙教授在讲课时也曾提到,自己曾用“热门话题”来锻炼学生的会话能力,效果很不错。郭教授还给了大家一个小贴士:设法让学得好的学生去教学得差的学生,结果往往能事半功倍。
两位导师在短短的两堂课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如可为、可不为、不可为这一理念的提出,就让足以让老师们开拓思路,放下包袱。此外,光看两位导师讲课也是一种享受,一种学习:他们或大气从容,或娓娓道来,这气质、气度需要经过多少年怎样的历练才能形成?课堂其实就是老师的战场,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指挥者,就是一个学习不断战胜自我的过程。语言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一个好老师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