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谦辞与敬辞

2022-05-02 01:02来源:本站

  嘉应学院 亚洲国际友好学院

  鲁渊

  摘 要:古人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仪,所用谦辞、敬辞极为丰富,本文联系相关的古籍,对古人常用的谦辞、敬辞作简单的归纳。

  关键词:古人  谦辞  敬辞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帮”的美誉,古人在人际交往中,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贫民百姓,都有许多谦辞和敬辞的用语。为了便于阅读古籍,更好了解传统文化,我们有必要对古人谦辞和敬辞的常用词作简单的梳理。

  古人表示谦辞的常用词:

  寡人 孤 朕 “寡人”意谓寡德之人,“孤”原意指小国之君,“朕”原为古人自称,从秦始皇开始,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它们都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后汉书。和殇帝纪》:“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朕且佐助听政’。”。

  不谷 臣 “不谷”是古代诸侯的谦称,意谓不善之人。“臣”汉代以前用于通称,后专用于臣下对皇帝自称。《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史记。高祖本纪》:“吕公曰:‘臣少好相人,无如季相。’”。

  末将 末学 “末将”武将对自己的谦称,意谓最下等的将官。“末学”古代文人自谦辞,意谓学识肤浅。《封神演义》:“陈梧带笑,欠身而言曰:‘末将知大王必往西歧,以投明主’”宋。苏轼《与封守朱朝请》:“前日蒙示所藏诸书,使末学稍窥家法之秘,幸甚,幸甚”。

  卑职 在下 “卑职”卑微的职位,多用于州县以下的官员,谒见上司时对自己的谦称。“在下”古人席坐,尊者坐于上座,自称“在下”则表示对上司的自谦。《儒林外史》第五回:“汤知县又磕头说道:‘这事是卑职不是,蒙大老爷保全’。”。姚雪垠《李自成》第三卷三十一章:“在下并无学问,也无韬略,只是一心辅佐袁将军而已”。

  不才 不佞 自称的谦辞,意谓没有才能之人。明。宗臣《报刘一丈书》:“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战国策。赵策二》:“不佞寝疾,不能趋走”。

  鄙人 鄙夫 卑人 对自己的谦称,意谓鄙陋之人。《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鄙人愚暗,受性不敏”。汉。张衡《东京赋》:“鄙夫寡识,而今以后,乃知大汉之德馨,咸在于此”。明。冯梦龙《完事足。女庵分别》:“小娘子,卑人就此拜别了”。

  老仆 老朽 老拙 老年人自称的谦辞。《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大望曰:‘老仆虽弃,将军虽贵,宁可以势夺乎?’”。宋。苏轼《与冯祖仁》:“礼义兼重,非老朽所敢当”。宋。苏轼《与孔毅父传》:“而人事十倍于杭,甚非老拙所堪也”。

  仆 小人 地位低的人对上以“仆”、“小人”谦称自己,均为古人自谦辞。汉。司马迁《报任公书》:“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食矣,未尝君之羹”。

  小生 鲰生 古代男性年轻书生自称的谦辞。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小生姓侯,名方域,表字朝宗,中州归德人也”。元。王实甫《西厢记》四本一折:“叹鲰生不才,谢多娇错爱”。

  愚兄 愚弟 男子同辈间自称的谦辞。典出唐。杜甫《短歌行赠四兄》:“与兄行年较一岁,贤者是兄愚者弟”。刘操南《武松演义》第五回:“武大郎哭道:‘贤弟啊,愚兄之事,一言难尽。愚兄之冤,久沉海底!’”

  区区 窃 “区区”小而不足道,“窃”私下,常用于发表意见时的自称,使语气谦虚、委婉。均为古人自称谦辞。宋。朱熹《答曹元可书》:“区区于此,所以望于当世之友朋者,盖已切矣”。《史记。项羽本纪》:“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奴 奴家 意谓奴仆,古代男女通用,后多用于女子自谦辞。《红楼梦》第五回:“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清。孔尚任《桃花扇。拒媒》:“奴家已嫁侯郎,岂肯改志”。

  妾 妾身 小妾 意谓女仆,均是古代女子对自称的谦辞。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巫山之女也”。三国。魏.曹植《杂诗》:“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国语。晋语四》:“昔管敬仲有言,小妾闻之”。

  古人表示敬辞的常用词:

  陛下 “陛”,阶。古时天子的近臣侍从,皆持兵器守于陛侧,以作防卫,大臣与天子说话,不敢直言相称,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以示因卑达尊之意。后用“陛下”专指对帝王的敬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大驾 尊驾 古人认为对人不宜直呼其名,故称呼其车乘表示敬意。《镜花缘》第三十回:“小子欲求大贤一看,恐劳大驾,特命小女乘舆而来,现在外面”。《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仁兄明岁何时到此?小弟好问候尊驾”。

  阁下 左右 称呼对方的敬辞。意谓不敢直指其人,故呼在其阁下的侍从或身边的左右而告之。宋。王安石《上曾参政书》:“伏惟阁下垂听而念焉,使天下士无复思古之君子,而乐出乎阁下之时”。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台下 仁君 公 “台”即三台,古代位尊莫过三台,因以“台下”为称呼对方的敬辞。“仁君”,古时对有名位的人的敬称,意谓仁德之人。古代年爵较尊者称公,后用于对尊长和平辈的称呼,以示敬意。《水浒后传》第七回:“台下世胄英才,神仙骨相”。《后汉书。赵壹传》:“今壹自谴而已,岂敢有猜仁君”。宋。王安石《回苏子瞻简》:“不知公意如何?”

  卿 足下 “卿“本是古代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后用于对人客气的敬辞。可用于尊长称卑幼或同辈亲昵者相称。 “足下”下称呼上或同辈相称呼,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三国志. 鲁肃传》:“此天以卿赐我也”。《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

  贤 贤契 “贤”即才能、德行好。用于对人称呼时的敬辞。古人在称呼他人时,在其身份前加一贤字,皆表示敬重。如贤弟、贤妹、贤叔、贤侄等。“贤契”,是对弟子或世交晚辈的美称。陈荫荣《兴唐传》第六回:“李密说:‘贤契,咱们改日盘桓吧’!”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由于封建特权、封建礼教、民俗文化多方面的原因。古人对尊长的称谓,要尽量显得高贵;对自己的称谓要显得卑贱。在语言方面更讲究避俗求雅,尽量选用雅词而避讳俗词,既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又显得自己文雅、谦逊。

  参考文献

  [1]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2]朱东润。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新版)

  [3]曹础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上中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全部课源
顶部